卷六百五十七 ◎释部五
○经
《晋书》曰:姚兴如逍遥园,引沙门于澄玄堂,汤瀵摩罗什演佛经。罗什通辩夏言,寻览旧经,多有乖谬,不与胡本相应。兴与罗什及沙门僧肇、昙顺等八百人更出大品,罗什持胡本,兴执旧经,以相考校。其新文异旧者,皆会於理义。续出诸经并诸论三百馀卷。今之新经皆罗什所译。兴既托意於佛道,公卿已下莫不钦附,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馀人。起浮图於永贵里,立波若台於中宫,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。州郡化之,事佛者十室而九矣。
《齐书》曰:张绪为中书令,善谈玄。驾幸庄严寺,听僧达道人讲《维摩》,坐远,不闻诸言,上难移绪,乃迁僧达。
《梁书》曰:张稷出为青、冀二州刺史,不得志,尝闭閤读佛经。
又曰:刘勰字彦和,早孤,笃志好学,家贫不婚娶,依沙门僧祐居,遂博通经论,因区别部类,录而序之。定林寺经藏,勰所定也。勰为文,长于佛理,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。敕与惠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,功毕,求遂出家。先燔须发自誓,敕许之,乃变服,改名惠地。
又曰:任孝恭,少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,明佛理。至是,蔬食斋戒,信授甚笃。而性颇自伐,以才能尚人,於流辈中多有忽略,世以此少之。
又曰:皇侃性至孝,常日诵《孝经》二十遍,以拟《观世音经》。
又曰:梁萧詧谓其度支尚书宗如周曰:"卿何为谤经?"如周踧,自陈不谤,詧又谓之如初。如周惧,出告蔡大宝,大宝知其旨,笑谓之曰:"君当不谤馀经,正应不信《法华》耳。"如周乃悟然。《法华》云:"闻经随喜,面不狭长。"如周面狭且长,由是詧有此戏。
《陈书》曰:王固清虚寡欲,信佛法,及丁所生忧,遂终身蔬食。夜则坐禅,昼诵佛经。尝聘魏,宴于昆明池,魏人以南人嗜鱼,大设罟网,固以佛法咒之,遂一鳞不获。
《后魏书》曰:斐宣,高祖曾令集沙门讲佛经,因命宣论难,其有理诣,高祖称善。
《唐书》曰:韦绶字子章,京兆人。少有至性,丧父,刺血写佛经。
又曰:贞元十四年,南天竺国进《花严经》残梵夹,令僧般若三藏于保寿寺,僧智柔圆照同於崇福寺翻译成四十卷。
《高僧传》曰:释道安,姓卫氏,常山人。初经出己久而旧译时谬,致使深义隐没未通,每至讲说,惟叙大意。安躬览经典,钩深致远,并寻文比句,为起尽之义。经文看树,自安始也。
《洛阳伽蓝记》曰:神龟九年十一月,太后遣崇灵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,凡得一百七十部,皆是大炒暑典。
《涅槃经》曰:是诸大乘经为满字,无欠少之义也。小乘诸教悉为半字,义未圆,故云半字。
○象
《晋书》曰:恭帝深信浮图道,铸货千万,造丈六金象於瓦官寺。帝亲迎之,群臣步从,满十许里。
又曰:彭城王纮上言:"乐贤堂有先帝手画佛象,经历寇难而此堂犹存,宜敕作颂。"帝下其议。蔡谟曰:"佛者,夷狄之俗,非经典之制。先帝量同天地,多才多艺,聊因临时而画此象,至於雅好佛道,所未及闻也。今欲发王命,敕史官,上称先帝好佛之志,下为夷狄作一象之颂,於义有疑焉。"於是遂寝。
又曰:秦将吕光伐龟兹,将军饵芜梦金象飞越龟兹之城。曰:"所谓佛神去之,胡亡必矣。"
又曰:咸和中,丹阳尹高悝行张侯桥,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,不知何怪,乃令人于光处得金象,无有光趺。悝乃下车载象,还至长干巷首,牛不肯进,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,牛径牵至寺。经一岁,临海渔人张係世於海口忽见铜花趺浮出,取送县,以送台,乃施象足,宛然合会。简文咸安元年,交州合浦人董宗之彩珠,没水底,得佛光艳,交州送台,以施象,又合焉。自咸和中得象,至咸安初,历三十馀年,光趺始具。初,高悝得象,后有西域胡五人来诣悝曰:"昔於天竺得阿育王造象,来至邺下,逢时乱,埋於河边,今寻觅失所。五人尝一夜俱梦见象曰:己出江东,为高悝所得。"悝乃送此五僧至寺,见象歔欷涕泣,象便放光,照烛殿宇。象趺先有外国书,莫有识者,后有三藏那跋摩识之云:"是阿育王为弟四女所造也。"
《宋书》曰:刘牢之子敬宣,八岁丧母,昼夜号泣。四月八日,见众人灌佛,乃下头上金镜为母灌象,因悲泣不自胜。
又曰:沉道虔累世事佛,推父祖旧宅为寺。至四月八日,每设象之日,辄举家恸焉。
又曰:自汉世始有佛象,形制未工,戴逵特善其事,颙亦参焉。宋世子铸丈六铜象於瓦官寺,既成,面恨瘦,工人亦不能改,乃迎戴颙,颙曰:"非面瘦,乃臂胛肥尔。"及减臂胛,瘦患即除,无不叹服。
《梁书》曰:阮孝绪末年,蔬食断酒,恒供养。石象先有损坏,心欲补之,罄心敬礼,经一夜,忽然完复,众并异之。
又曰:大通四年,又造一丈六尺旃檀象,量之,剩二尺成丈八,形次衣文及手足,更重量,又剩一尺五分。至大通五年,寺僧洽重量,又剩七寸,即是长二丈矣。大同四年,移入大殿,敕主书吴文宠更量,又剩五寸。凡五度量,即长二丈七寸,岂非精诚所感耶?
又曰:武帝舍宅造寺,未成,於小庄严寺造无量寿象,长一丈八尺,及铸而铜不足,帝又给功德铜三千斤。台内送铜未至象处,己见铜车到炉所,於是就冶,一灌便足在后台。司铜至,方知向来送铜灵感所致,及开模,象以成丈九而相好不差。又有大钱二枚,见在衣绦,竟不销铄。其年欲移象还寺,未移前,淮中估客每夜辄闻大桥上如有人修道路,往视,不见人。俄而象度光彩辉焕,观者莫不归心。
《北齐书》曰:有沙门晏通,於道旁造大漆象,教化乞财所得物,咸以入。常以杖敲此象,号曰出课乌奴。
又曰:封述,勃海蓚人。一息,娶陇西李士元女,大输财聘,及将成礼,犹竞悬违。述忽取所供养象对士元摇而示之,士元笑曰:"封公何处常得应急象?"
《洛阳伽蓝记》曰:西域捍魔城南十五里,有一大寺,三百馀僧。有象一躯,举高丈,面常东立,不肯西顾。父老相传云:"此象本从南方腾空而来。"于寘国王亲来敬礼,请象载归,中路夜宿,忽然不见,遣人寻之,还来本处。王即起塔,封四百户以供洒扫。人有患者,以金薄贴象,所患处即得除愈。后人於此象边造丈六象及诸象塔,乃至数千,悬彩幡盖,亦有万计。魏国之幡过半,幡上隶书多云太和、景明、延昌。惟有一幡,观其年号,是姚兴时幡。
《西京记》曰:光福坊大兴寺有阿育金象,历宋、齐、梁、陈,数有奇异。陈国亡,忽面自南向,虽止之卉鼷。隋文帝载入长安,内中供养,后移置此寺。寺众以殿大象小不可当阳,置之於北面,明日乃自转兆荇,众咸惊异,复置北面,明日复还转南面。众乃忏谢,不复更动。
又曰:崇敬寺有石象一躯,高五尺,制作粗恶,甚有灵验。传云:是阿育王弟四女所造。其女貌丑,常自慨恨,多作佛象,及成皆类,如此千数。乃至诚祈祷,忽感佛见形。更造诸象,相好方具,其父使鬼神遍散诸象於天下,此其一也。
《高僧传》曰:释昙翼,出家事安公为师,后居长沙寺。翼常叹寺立僧足,而形象尚少,阿育王所造,多布在馀方。尝闻外国僧说,有至诚所请者,亦为之降见,乃专精恳恻,请求诚应。以晋太元中,忽有一金象现於渚宫城北路,光明照灼,百姓惊骇。翼闻乃往祗礼,谓众人曰:"当是阿育王象降我长沙寺焉。"即令弟子数人捧接,迎至长沙寺。其后,罽宾禅师从蜀下,入寺礼拜,见象光生有胡字,便曰:"是阿育王象。何时来此?"时人方知翼之不谬。
又曰:汉明帝使蔡愔於西域得画释迦奇象,是优由王旃檀象。既至雒,明帝即令图画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陵上。
《增一阿含经》曰:优填王敕国内巧匠,会以牛头旃檀作佛象形供养,晨夕礼拜。是时,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佛象供养,亦召巧匠,语言如来形体煌若天金,今当以直金作佛形象。即以紫磨作如来象,亦高五尺。尔时阎浮提中始有三象。
《法显记》曰:僧尼罗王国以金等身而铸象,髻装宝珠。有盗者以梯取之,象渐高而不及,盗叹其不救众生,象俯首而与之。后市人擒盗,盗言其事,视象尚俯。王重赎其珠而复装之。
《象记》曰:梁武帝天监元年正月八日,梦檀象入国,因发诏往迎象。按《佛游天竺记》及《优填王经》云:佛上忉利天,一夏为母说法。王臣思见,优填国王遣三十二匠及赍旃檀,请大目连神力运往,令图像相。既如所愿,图了还返,坐高五尺,在祗洹寺至今供养。帝欲迎请此象,遣决胜将军郝骞等八十人应募往。达,具状祈请,舍卫王曰:"此中天正象,不可適边。"拇庶三十二匠更刻紫檀,人图一相。卯时运手,至午便就,相好具足,而象顶放光,降微细雨,并有异香,故《优填王经》云:"贞身既隐次,二像现普为。"众生深作利益者是也。骞等负弟二象行数万里,度大海,冒涉风波,随浪至山,粮食又尽,所将人众及传送者身多亡殁。逢诸猛兽,一心念佛,乃闻象后有甲胄声,又闻钟声。岩侧有僧,端坐树下,登负象下置其前,僧起礼象,骞等礼僧,僧授澡罐令饮,并得饱满。僧曰:"此象名三藐三佛陀。金毗罗王自从至彼大作佛事,语顷失之尔。夜佥梦见神,晓共图之。"至天鉴十年四月五日,骞等达幼娠都,帝与百僚迎还太极殿。至太清三年,湘东王在江陵即位,遣人从扬都迎上至荆都。后梁大定八年,城北静陵造大明寺,乃以象归之。今见在,多有传写,流被京国云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六百五十八 ◎释部六
○戒律
《书》曰:武帝惑於佛教,朝贤多启求授戒。江革精信因果,而帝未知,谓革不奉佛法,乃赐革《觉意诗》五百字,又手敕革曰:"果报不可不信。"革因乞授菩萨戒。
又曰:陶弘景曾梦佛,授其菩萨记,云名为胜力菩萨,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,授五大戒。大同二年卒,遗令不须沭浴,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,弟子遵而行之。
又曰:陆杲素信佛法,持戒甚精,着《沙门传》三十卷。
又曰:萧昱字子贞,历位中书侍郎。每求试边州,武帝以其轻脱无威望,抑而不许。普通五年,徙临海郡,行至上虞,敕追还,令授菩萨戒。既至,恂恂尽礼,改意蹈道,持戒又精洁,帝甚善之。
《北齐书》曰:赵隐字彦深,专意玄门,崇敬佛道,虽年期颐,常持戒行。
《高僧传》曰:弗若多罗,此云功德华,罽宾人也。少出家,专精十诵律部。伪秦中,振锡入关,姚兴待以上宾之礼。先是,经法虽传,律藏未阐,鸠摩罗什闻多罗既善斯部,以秦弘始六年,集僧数百馀人,延请多罗诵出十诵胡本,罗什译为晋文,三分获二。多罗遘疾弃世,后有昙摩流支,此云法乐,西域人。弃家入道,偏以律藏驰名,以弘始七年秋达关中。初,弗若多罗诵出十诵,未拒鼬亡,庐山释惠远闻支既善毗尼,希得究竟律部,乃遗书通好。流支既得远书,乃与罗什共译十诵都毕,终椿:"吾当更行无律教处。"於是游化馀方,不知所卒。
《毗婆沙论》曰:善分别戒,名为毗尼藏。《大智论》曰:诸罗汉问谁能明了集毗尼藏,皆言优婆离持律弟一。请就师子坐,问佛在何处说初毗尼戒,优婆离言:"我闻佛在毗舍离,尔时须邻那迦兰陀长者子初犯戒,以是因缘,故结初罪,如是二百五十戒义,三部七法,八法,尼律,增一开杂部,善部,如是等八部十作。"《毗尼藏经》云:五戒:一不煞生,二不偷盗,三不邪淫,四不妄语,五不饮酒食肉,故云五戒。布施持戒,忍辱精进,禅定智惠,以法能度生死,故云六度。声、色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能坌污人之净心,故曰六尘。
○禅
《宝林传》曰:佛未涅槃时,每告弟子迦叶曰:"吾以清净法眼涅槃,妙心实相正法将付与汝。汝可流布,无令断绝。"迦叶敬诺,惟然授教。迦叶传阿难,阿难付商那和修,自此转相传授,至般若多罗,并佛二十八师。般若多罗付菩提达磨。菩提达摩者,南天竺人也,梁普通中,泛海至于广州,后过江,上嵩山少林寺。达磨传惠可,惠可传僧璨,隐於皖山,璨传道信,道信传弘忍,弘忍传能惠能,惠能住韶州曹溪,是为六祖。
《高僧传》曰:释道立,不知何许人。出家事安公为师,隐覆舟山。岩居独立,不授供养,每潜入禅,辄七日不起。
○塔
《宋书》曰:谢尚尝梦其父曰:"西南有气至,冲人必死,勿当其锋。家无一全,汝宜修福塔寺可禳之。若未暇立寺,可杖头刻作塔形,见有气来可拟之。"尚悟,惧未及造塔寺,遂刻小塔施杖头,恒置左右。后果有异氛遥见西南,从天而下,始如车轮,渐弥大,直冲尚家,尚以杖指之,氛便回散,阖门获全。气所经处,数里无复孑遗。遂於永和四年舍宅造寺,名庄严寺。宋大明中,路太后於宣阳门外造庄严寺,改此为谢镇西寺。
又曰:阿育王寺塔,阿育王即铁轮王。王阎浮提,一天下。佛灭后一日一夜,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,此即其一。吴时居其地,以为精舍。孙綝寻除毁之,塔亦同灭。吴平后,诸道人复於旧处建立焉。晋元帝初渡江,更修饰之。其后有西河离石县胡人刘萨何遇疾暴亡,七日更苏,说云:"观世音语云:'汝缘未尽,当得活,可作沙门。洛下斋、丹阳会稽并有阿育王塔,可往礼拜。'忽然醒寤。"因此出家,名惠达。游行至丹阳,未知塔处,讥悊越城西望,见长于里气色,因就礼拜,果是先阿育王塔所,屡放光明。由是定知必有舍利,集众就掘,得三石碑,有铁函,函中有银函,函中又有盛三舍利及爪发长一丈七尺,诏遣食门释云随使往迎之。先是,武帝改造阿育王等塔,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,发青绀色,众僧以手伸之,随手长短,放之则旋屈为蠡形。按经云:"佛发青而细,犹如藕茎丝。"《佛三昧经》云:"我昔在宫沭头,以尺自量,发长一丈二尺,放己右旋,还成蠡文。"则与帝所得同也。
《佛图澄传》曰:后赵尚书张离、张良家富,事佛起大塔。澄谓曰:"事佛在於清净无欲,慈矜为心。檀越虽仪奉大法,而贪吝未己,游猎无度,积聚不穷,方授见世之罪,何福报之可希也?"
《洛阳伽蓝记》曰:永宁寺,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。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,中有九层浮图。初掘基至黄泉下,得金象三十躯,太后以为信法之徵。永熙三年,浮图为火所烧。后有人从东莱郡来,云见浮图於海中,光明照耀,俨然若新,海上之民咸皆见之,俄然雾起,浮图遂隐。
又曰:西方佛沙伏国国王造一塔,初成,用贞珠为罗网覆其上。於后数年,王乃思量,此珠罗网价值万金,我崩之后,恐人侵夺,复虑大塔破坏,无人修补,因解珠网以铜镬盛之,在塔西北百步掘地埋之。上种树名菩提,枝条四布,密叶蔽天,树下四面坐象各高丈五,恒有四龙典掌此珠,若兴心欲取,即有祸变。刻石为铭,属语将来,若此塔坏,劳烦后贤出珠修治。
○寺
《后汉书》曰:陶谦同郡人笮融聚众数百,往依於谦,谦授鹘广陵、下邳、彭城运粮,遂大起浮图。寺上累金盘,下为重楼,又堂閤周回,可容三千许人。作黄金涂象,衣以锦彩。每浴佛,辄多设饮饭,布席於路,其有就食及观者,且万馀人。
《宋书》曰:明帝以故宅起湘宫寺,费极奢侈。以孝武庄严寺刹七层,帝欲起十层,不可立,分为两刹。各五层。新安太守巢市之罢郡,还见帝,曰:"卿至湘宫寺未?我起此寺,是大功德。"虞愿在侧曰:"陛下起此寺,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,佛若有知,当悲哭哀愍。罪高佛图,有何功德?"帝大怒,驰曳下殿。愿徐去,尾容。
又曰:巢市之甚聪敏,时百姓欲为孝武立寺,疑其名,尚之应声曰:"掖墅天保。《诗》云:天保,下报上也。"时服其机速。
又曰:萧惠开丁父难,家素事佛,凡为起四寺,南冈下名曰禅冈寺,曲阿旧乡宅名曰禅乡寺,京口墓亭名曰禅亭寺,所封阳县名曰煨掴寺。
《梁书》曰:何氏自晋司空充,宋司空,尚之奉佛法,建立塔寺。至敬容,又舍宅东为伽蓝。趋权者因助造构,敬容并不拒,故寺堂宇颇为弘丽。时轻薄者因呼为众造寺。及敬容免职,出宅,止有常用器物及囊衣而己,竟无馀财。
又曰:谢举宅内山斋舍以为寺,泉石之美,殆若自然。举托情玄胜,尤长佛理,注《净名经》,尝自讲说。
又曰:武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,敕周兴词与陆倕各制寺碑。及成,俱奏。帝以兴词所制自题。
又曰:江紑字含洁,幼有孝性。年十三,父蒨患眼,紑侍疾,将期月,衣不解带。夜梦一僧云,患眼者饮惠眼水必差。及觉,说之,莫能解者。与草堂寺智者法师善,往访之,智者曰:"《无量寿经》云:'惠眼见贞,能度彼岸。'"蒨乃因智者启,舍同夏县界牛屯里舍为寺,乞赐嘉名,敕答曰:"近见智者云惠眼,眼则五眼之一号,可以惠眼为名。"及就创造泄,故井水清冽,异於常水。梦中取水洗眼及煮药,稍觉有瘳,因此遂得差。
《南史》曰:王懿字仲德。父苗,仕苻坚,至二千石。苻坚之败,仲德年十七,及兄睿同起义兵,与慕容垂战,败,被重创走,与家属相失,路经大泽,困未能去,卧林中。有一小儿,青衣,年可七八岁,骑牛行,见仲德,惊曰:"汉己食未?"仲德言饥,小儿去须臾复来,得饭与之。食毕欲行而暴雨,莫知津径。有一白狼至前,仰天而号,号讫,衔仲德衣,因渡水,仲德随后得济,与睿相及。渡河至滑台,复为翟辽所留。积年,仲德欲南归,乃弃辽芳泰山。晋太元末,徙居彭城。宋元嘉九年,又为徐州刺史。仲德三临徐州,威德着於彭城,立佛寺,作白狼、童子象於塔中,以在河北所遇也。
又曰:波斯国城外佛寺二三百所,梁大通二年,遣使献佛牙。
又曰:刘孝绰与到溉兄弟甚狎,溉少孤,宅近僧寺,孝绰谓僧物色也,抚手笑。溉知其旨,奋拳击之,伤口而去。
《三国典略》曰:齐王初为胡昭仪起大慈寺。未成,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,运石填泉,牛死无数。
《唐书》曰:会昌五年四月,括天下寺,凡大寺四千二百,兰若四万,僧尼二十六万五百。七月,敕并省天下佛寺,上州各留寺一所,中下州寺并废。上都、东都各留十寺,寺僧十人。
《洛阳伽蓝记》曰:白马寺,汉明帝所立也。佛教入中国之始,寺在西阳门外御道南。明帝梦见金人,长丈六,项珮日月光明,胡神号曰佛,遣使向西域求之,乃得金象焉。时以白马负经而来,因以为名。寺上经函常存,时放光明,曜於堂宇,是以道俗礼敬之,如仰贞容。
又曰:崇义里有京兆人杜子休宅。时有隐士赵逸,云是晋武时人,晋朝旧事多所记录,正光初来至京师,见子休宅,叹息曰:"此中朝时太康寺也。"时人未之信,遂问寺之由,逸云:"龙骧将军王濬平吴之后,始立此寺,本有三层浮图,用砖为之。"指子休园中曰:"此是故处。"子休掘而验之,果得砖数万,并有石铭云:"晋太康六年岁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,仪同三司、襄阳侯王濬敬造。"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。
又曰:宜寿里内苞信县令段晖宅地下常闻有钟声,时见五色光明照於堂宇。晖甚异之,遂掘光所,得金象一躯,高三尺,并二菩萨趺,上铭云:"晋泰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荀勖造。"晖遂舍宅为光明寺。时人咸云:"此地是荀勖宅。"
又曰:修梵寺有金刚,鸠鸽不入,鸟雀不栖。菩萨达摩云:得其贞相。
《建康实录》曰:晋许询舍永兴、山阴二宅为寺,家财珍异,悉皆是给。既成,启奏孝宗。诏曰:"山阴旧为祗洹寺,永兴居为崇化寺。"造四层塔,物产既罄,犹欠露槃、相轮。一朝风雨,相轮等自备。时所访问,乃是剡县飞来。
又曰:一乘寺,梁劭陵王纶造。梁末贼起,遂延烧。陈尚书令江总舍堂宇寺,今之堂是也。寺门遍画凹凸花,代称张僧繇手迹,其花乃天竺遗法,朱及青绿缘所成,远望眼晕如凹凸,就视即平,世咸异之,拇墅凹凸寺。
又曰:牛头山西峰中有窟,不测深浅,古老相传,云辟支佛所出。梁武帝於窟穴下置寺,名曰仙窟寺。窟有一石钵盂,莫知所由来,形状甚古。唐神龙初,郑克俊取将入长安,乃开禅寺志公严屐也。
《高僧传》曰:释法度少出家,高士名僧绍隐居琅琊之摄山。及亡,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,请度居之。经岁许,忽闻人马鼓角之声,俄见一人持名纸通曰:靳尚度前见尚形甚都羽卫亦严致敬。己乃言曰:"弟子主有此山七百馀年,法师道德所归,谨舍以奉给,并愿授五戒,永结来缘。"度为设会,授戒而去。
又曰:孙放西寺曾构倾颓,沙门支云惠谋欲建立。其日,有童子持纸莲花插故寺东面,相去十馀丈。於是建刹中标,正当华所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六百五十九 ◎道部一
○道
《老子》曰:道可道,非常道,虚极之妙也。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无名者,妙本也,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,渊乎似万物之宗。天地之间,其由橐籥乎?玄牡之门是谓天地根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我自然。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以阅众甫,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?曲则全,谓曲己以应务则全也;枉则直,谓枉己以伸人则直也。{穴洼}则盈,谓执谦则常盈也;弊则新,谓守弊薄则日新也。少则得,谓抱一不离则无失也;多则惑,谓有为多门则惑乱也。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希言自然者,谓因言悟道,不滞於言,合自然也。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域中有四大,王居其一。谓王者人灵之主,万物系其兴亡也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善行无辙迹,谓体了真性行无行相,则必与道宜也。善言无瑕谪,谓遣象求意,理证心忘也。善计不用筹算,谓一以贯之,不生他见也。善闭无关<木建>而不可开,谓心无逐境之迷,境无起心之累也。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,谓心与道合,虽无约束,其不可解也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,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,是谓袭明。知其雄,守其雌;知其白,守其黑;知其荣,守其辱;谓含德内融则复归于朴,常德听用则散而为器。既涉形器,必有精粗。圣人用之,则为群材之官长矣。故大制不割,谓圣人用道大制群生。万物不谢,于自然曾不割伤也。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于江海。死而不亡者寿,谓死者分理之终,亡者夭折之数。寿者一期之尽,夫知足力行者,得天常地,死而不亡,是一期之尽,可谓寿矣。执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于太平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无名之朴。谓道也。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,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,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,夷道若类。上德若谷,谓虚沿而容物也。大白若辱,谓能洁而含垢也。广德若不足,谓大成而执谦也,建德若渝,谓立功而不炫也。体真若渝,谓淳一而和光也。大方无隅,谓不小立圭角也,大器晚成,谓且无近功也。大音希声,谓不饰小说也。大象无形,谓能应万类也。道隐无名,谓功用不彰也。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无为。故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也,谓不纵六根爱悦,则祸患之门闭矣,终身不勤劳也。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,谓开纵视听,以成其授悦之事,故有祸患不救也。尾簜自殃,是谓袭常,谓不为身灾,是谓密用真常之道也。
又曰: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所以言者以音相闻,譬如知音者,识音以弦,心知其音,口不能传道。深微妙知者,不言也。太上曰知者不言,言能以救物。
又曰:上士学道,授之以神,中士授之以心,下士授之以耳。以神听者通无形,以心听者知内情,以耳听者闻外声。
又曰: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,故圣人云:"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"修之於身,天下自化。深根固蒂,长生久视之道。以道莅天下,其鬼不神,道者万物之奥,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,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。
《太上经》曰:混茫之气,变化为真人,与时翱翔,有名无体。
《仙经》曰:神仙轻举,谓之天仙,列位太清,度名秘籍。
《秘要经》曰:五岳洞府,隐处地仙,保其神形,远其忧患。
又曰:太清九宫皆有僚属,其最高者称太皇、紫皇、玉皇,其高总称大道君,次称真人、真卿,其间有御史。凡称太上者,一宫之尊也,德高无逾,故曰太上。
又曰:仙者,川也。身者,舟也。济川得岸,何假舟焉?
《太真科》曰:《玉皇谱录》有百八道君,群仙随业以补其职。三善道者,圣、真、仙也。上品曰圣,中品曰真,下品曰仙。三清之间,各有正位。圣登玉清,真登上清,仙登太清。玉清有大帝宫殿,皇帝、王公、卿大夫、吏民率以圣呼之,如圣皇、圣帝之类是也。男女贵贱,各有次弟。上清有玄都、玉京、粕宝、紫微,率以真呼之。太清有太极宫殿、率以仙呼之。其上清、太清之品位,男女次弟之统数,与玉清同。
《大洞经》曰:从生得道,从道得仙,从仙得真,从真得为上清君。
《玉符经》曰:二十四真图,五岳之灵宝也。能得之,必能仙去,飞步太清。欲得道法,先沭浴去秽,当得《东井图》。欲定五帝、役山精,当得《五岳图》。欲通神灵、法仙诀,当得《八史真形图》。欲通五行厨,当得《六甲通灵图》。欲存吾身、致天神,当得《九宫紫房图》。欲奉道法,当得《太清图》。欲奉顺道,当得《混成图》。欲通道机,当得《西昇保录图》。欲通变化,当得《灵化图》。欲蹑大道,当得《九天图》。欲脱身形,当得《九变图》。欲隐存守身神,当得《养身图》。欲定身守神宝,当得《含影图》。欲恬泊守一以存身,当得《养身图》。欲寂默养志,当得《精诚守志图》。欲清净洁白致其芝英,当得《芝英玉女图》。欲聘六丁,当得《六阴玉女图》。欲致仙录,当得《九九道仙图》。欲食道气,当得《导引图》。欲治道术,当得《洞中皇宝图》。欲为变化,当得《偃息图》。欲临炉定九丹金液,当得《太一图》。欲登五岳求神仙芝药,当得《开山芝药图》。欲保神形、别邪精,当得《明镜图》。
《上清经》曰:气之所守,随身所生。神在则气在,神去则气去。气散则为云雾,合则为形影。出之为仙,化入之为真一。上结三元,下结万物,静用为兆身,动用为兆神。
《洞真经》曰:凡读《大丹隐书洞真玄经》,能研精密,感通玄,达云回,释玄元,味景太清者,得为玄中法师也。
葛洪《神仙传》曰:自伏羲至三代,显名道士,世世有之。其老子,盖得道尤精者也,内实自然,欲正定本末,当以史传为据,并仙经、秘文以相参会,其他俗说,文多虚妄。其后道士,私有增益,非真文也。着《道德》二篇尹喜行其道。至汉,窦太后好黄老言,孝文帝及外戚诸窦皆令读之,故庄周之徒以老子为宗。
《太上玄一真人经》曰:众真高仙皆有师也,奉授《上清三同宝经》。为学无师,则道不成,八景、龙与焉可得乘?太极、玉阕缮可得登?凡学上清之道,岂肉飞之举?若慢於师道,则失投夜光也。以是言之,道固难知也,至於圣贤,皆尊其师,所以耐道也。
《太上太霄琅书》曰:天地布气,师教之真。真仙登圣,非师不成。心不可师,师心必败。
《宝玄经》曰:裁制偏邪,必归中正。能及流末,还至本源。道本无形,假言立象,虽言冲用,用实无物。
《道典》曰:制煞生者,天也。顺性命者,人也。非逆天者,勿煞也。非逆人者,勿伐也。为政如是,盖道之极也。
《七圣纪》曰:南岳赤君下教变迹为道士,与六弟子俱显姓名。
《太一帝君经》曰:求道者使其心正,则天地不能违也。舍色累而不顾,避荣利而自远,甘寒苦以存思,乐静斋於隐垣,则学道之人始可与言矣。
《太上三五顺行经》曰:天者,道之应形也。应有时渐,交以引之,玄象虚文,莫过三五。三五顺行运周,则变通不穷,三才合度。太一者,天也。天之授一气,荡荡而致清。道者,天之积灵也。
《昇玄经》曰:道之玄妙,出於自然,生於无生,先於无先,弥纶无外,布神化气,淡然无上,制御诸天。
《玄妙内篇》曰:大道起於无为,无为,万物之祖也。
《正一真人经》曰:道之淳真,非有言也。借言通意,因置玄都,正一之化,去真近矣。
《宝玄经》曰:正则道合,合则言志,志言在正,正以绝邪。斋戒诵经,仙道自成,成仙之大,莫过太上,太上无言,言以应感,感应之道,表信成经也。
《三皇经》曰:求索自然,脱身当道,三光发明,天地常然。
《智惠经》曰:与人咀茉则惠於国,人父言则慈於子,人师言则爱於众,人兄言则悌於行,人臣言则忠於上,人子言则孝於亲,人友言则信於交,人妇言则忠於夫,人夫言则和於室,人弟言则恭於礼,野人言则劝於农,道士言则止於道,异国人言则各守其域,奴婢言则慎於事。
《太上经》曰:亲近贤智,博问善道,贤者论议,不可专执。
又曰:末世道疏嗖经说法,仪轨云何?若说五千文者,亦依《灵宝》。
《太上三洞宝经》曰:三洞传法之师一人度世,胜黄衣道士千人也。
又曰:大茅山有铜铁鼎,可容四五斛,刻甚精好,在山最高处,入土八尺馀,上有盘石掩鼎。每吉日,远近道士咸登山瞻视,无复草木。垒石为小坛,昔有小瓦屋,为风所倒。两铉法日月也,三足法三才也,羽山之铜所作,神变隐显。
《真诰》曰: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,谷谓之羽山。其下有洞室,名曰方台。洞有两口,见於山外,与华阳通,号为别宇幽馆矣,得道者处焉。
又曰:修於身,其德乃真。君子立身,道德为任,清净为师,太和为友,为玄为默,与道穷极,治於根本,求於末兆。为善者自赏,为恶者自刑,故不争无不胜,不言无不应。
又曰:能以至心学道,当以道首骚者。裴君曰:"我师南岳赤松子为太虚真人。者太上以德教老子以得道,松子以道授我而得仙。
又曰:仙道十二试观之法,试皆过,然后授之。经此十二事,大试也,皆太极真人临见之,可不慎焉?昔彭祖弟子青乌公授明师之教,审仙妙之理,入华阴山学道积年。十二试有三不过。后服金液而昇太极,道君以为试三不过,但仙人而己,不得为真人。
又曰:裴君云,学道者有九患,若审之,则仙不远矣。患人有志无时,有时无友,有友无志。有志不遇其师,遇师不学,学师不勤,勤不守道,或志不固一心。如此则不须友而成,亦不须感而动,此学仙之广要也。师有忧戚,弟子出入无善。为学无师,道则不成,心存目想,见师如经。学非师授,不可以教人,恐疑悟后学,故不得传。求法事师,莫怪贵贱,勿疑长幼。言我年大而彼年小,彼是贱而我是贵,此是未解正真平等之要。人无贵贱,有道则尊,所谓长老不必耆年,要当多识多见以为先生。不得言彼颜蹿我后,云何更反师彼。作此念者,非学道也。当谦下推能让德,惟善是从,不得独是非彼。得道度世,莫不由师也。学之有师,亦如树之有根也。大智既成,复能成就小智,犹树根生子,子复能生根,展转相生,种类不绝。从师变道,道过於师,还教於师,所谓道贵人贱,义类如此。先师并须尊异,所以尔者,本师者,学之根也,譬为山一篑之土,渐得高大。本师者,发蒙之基也。后师者,备成也。谕如严装服饰,众事己办,惟未加冠,不可以行人事也。妄生下想。所以然者,论议言说,为人模范,师不明道,焉能解疑难也?古者贤圣上学,得其师名为更生,不得其师名为乱经,无其师,道不自生也。
《太平经》曰:上士学道,辅佐帝王好生之德也。中士学道,欲度其家。下士学道,才脱其身。
又曰:言则道不成,多言则为害。闭口不言,万岁无患。
又曰:人得善师,乃使凡贱之人成善人。善不止更贤,贤不止次圣,圣不止乃得深知真道,守道不止乃得仙,仙不止乃与天比其神,神不止乃得与无气比其得,元气乃包天地八方,莫不授其气而生,是善师之功也。不得其善师,失路矣。故师师相传,乃坚于金石,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,则致邪矣。叛去其师,是去其真道,自穷之术也。道有宗师、祖师。
《定真玉录》曰:治心之最,不忘须臾,心神乃定,定则入道,其状在外。慎其言语,惧触物也;节其饮食,虑贪叨也;衣粗而静,在素淡也;居陋而隐,守静笃也;恭谨一切,避凌辱也;不敢为先,免嫉谤也;始终淳信,潜化导也;进止和光,密行教也;挫锐解纷,明道有时也;出处变化,见神应之速也。
又曰: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绛台,中间为故道,以道之左右置台阙者,以司非常之气,同迎真人之往来也。
《道基经》曰:服药食麦为善,麦有甘始,道士御气,食麦而度世也。
又云:合道不言,得无之真,昼夜不卧,日月合光,不饥不渴,龟龙胎息也。
又曰:食穀者,名之穀仙,行之不休,则可延久长也。不食穀者,可以度世。
又曰:无卖吾道以行求钱,无炫吾道强授豪荣,无损吾道以与谗佞。
《黄庭经》曰:仙人道士服气,非有神也,养生所致,和气专也。若道士恐畏存神,可鸣天鼓,声闻太极。
《太真科》曰:道士修经习业,以五千文为先。
又曰:道有寂动,气化之有形,智化之有声。
又曰:皇教道也,帝教德也,王教仁也。
《抱朴子》曰:求师必须深博,犹涉沧海、造长洲,独以力劣为患,岂以物少为忧哉?夫虎豹之所馀,乃狸鼠之所饫,陶朱之所弃,乃原宪之所无。专心凭师,依法行道,济身度世,利在永亨。事师尽敬,得道为期,承间候色也。不尽力明其师道,则罪不可除也。学道得师,明事之,害乱不得发也。
《三无真一经》曰:有大洞守一经者,则为师也。《太清经》云:天地以道资,圣人以道师也。资者,持道以养育当生也;师者,以教人不知而当成也。
又曰:有大洞守一经者,则为师也。所以崇建本末尽善,明天戒之苦至,期神灵之所宗,托阶级以自始,所以师友垣其外,三一鉴其内。帝君忻其□,赤子悦其宅。《老子》云:天地以道资,圣人以道师。资者,持道以养育当生也;师者,以教人不知而当成也。
《上清紫宸经》曰:经不师授,窃天之宝;授无盟信,忽天之道。
《太上八素真经》曰:太上玄人所以与天地等者,贵其能相教导也。先觉於后觉,反流归於一源也。
天真皇人曰:此□诸君皆蛔堙灭度,道业垂成,而得授此文以还生人中,皆超虚步空,上昇金阙,授号自然也。其并悠远,人世所不能明。考其延者,羡门子师夜光,高丘子师石公,洪崖先生师金母,并授灵宝灭度五炼之法、昇天之传。
又曰:《正一法文》曰:若炫法求利,不明正典,传非习谬,迷误后生,后生缘薄,率尔逐易,不寻高德。荀贪爱名,名而无实,望福得祸,祸加深也。传授荀非其人,道不虚授,常恐浮浅之辈,亟生诽谤,贻灾致罪,为累不轻,所以立信效心因以为施,授授之中,有以分别。
《洞真经》曰:修太一之道,忌见血秽之类,亦不可泣。
《大有经》曰:授上清宝经者,不得哭泣。
《玄母按逝经》曰:存金华雌一之精,深戒哭泣,令身多戚忧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六百六十 ◎道部二
○真人上
《太上经》曰:太微天中,有二十四气混,黄杂聚结,有名无气,变化为真人。道之积成,托形立影,与时翱翔,有名无体,谓之真人。
《八素真经》曰:若精勤得道者,皆当书以蕊简,刻以琼文,位为上清左真公。
又曰:龙衣,凤帔,虎带,皆是群真所献於帝皇。
《真诰》曰:中皇君者,天帝君之弟子也。生知长生之要,天仙之法,夙会玄感,於是太上授以帝君九真之经、八道秘言之章,道成授书,为太极真人。
又曰:清虚真人於太素真人授三奔之道,桐柏真人修解剑之法,有太上奔日之文,得为下元真人。
又曰:不知回元隐道者,不得刻名上真。回元者,太上更新之日也。常以其日思存吉事。
又曰:虚妄者,德之病;华衒者,身之灾;执滞者,失之由;耻辱者,行之玷。遣此四者,然后可以向道耳。有淫衒之心,不可行上真之道也。昨见清虚宫正除落此辈人名,又考付三官推之,可不慎乎?紫微真仙之才,内明外知,录名太极,金书东州,内累既息,积之勿休。
又曰:审道之本,则为上清真人。仙真妙方能尽梗概之道者,便为九宫真人。若各备具其道,则为太极真人。
又曰:练形於太阴,易貌於三官,授学化神,濯景易气,俯仰四运,得为真人。
《金根经》曰:天图玉关,主监众真游宴之所也。
又曰:天关上有六层玉台,太上真人集宴之处也。
又曰:玉保青宫北殿上有金格,格上有金章、凤玺、玉札、丹青、羽盖、昇仙法服,以给成真之人。
《大有经》曰:玉华青宫有宝经、玉诀,应有为真人者授之。
又曰:《太上素灵洞玄经》上化三真。又《大洞真经》曰:道有三真,不可去身。紫霞变景,三光映真。
《大洞玉经》曰:太无山中有洞宫玉户,在峨嵋之上,诸得道真仙之名刊列此宫也。
又曰:云上清有宫,门有两阙,左金阙,右玉阙,有羽衣守士。内有玉芝流霞之泉,刻金题众真飞仙之号。又云玉清中有太晖殿,玉真游宴之所也。
又曰:九真仙伯,上帝司禁之君。濯缨,帝川之池也。
又曰:太一上元君者,万仙之司主。方岳真气,太上真人步五星之道,以致降于室。
《天洞真经》曰:赤城朱窗,上清绝境,乃帝一内宅,三真宝堂。
又曰:上清真人总仙大司马长生法师,登大帝沧浪山洞台中双玉穴,酣饮紫明芝液。
又曰:长生存神者,好山水之人仁,知动静所依也。依仁者静而寿,依智者动而乐,当投简送名,俾崇仁智,朱书白简,移籍太清,发炉拜手,用青纸青丝,裹络岩石上,诣水泛舟,中流读简,以名系之,必能降真也。
《上清九真中经内诀》曰:有玉保公太素遣下迎九真之人也。
又曰:欲行九真之法者,斋戒净室,并为天帝君所见记录也。
《太真科》曰:羽仙侍郎上都官典格列其职位,都统玉真、太上真人,在五岳华房之内,非有仙籍,不得闻见,丹简校定,名入南宫。
又曰:虚皇金阙,玉帝最贵最尊,号曰自然,莫能使之然,莫能使之不然也。和光於人,似同而异,惟得道者乃能知之。
又曰:上清禹馀天有三官真人,主治过刑煞伐、阴贼不轨、嫉害贤哲、心怀进退、秽慢真人之罪者。
《玉清隐书》曰:玉名金格,当为上真三天真皇珮神虎之符,在太极上位。上真则飞龙翼辕,中真则紫毛持节,下真则太极参轩。
又曰:太微天帝君,命太微上真敕使群灵。
又曰:上皇玉帝命玄羽真人出迎太微天帝,又命太上真人开琼珠之箧,出玉真隐书玄羽之经,以传太微天帝之君。
《内音玉字经》曰:真人散香於玉廷。
又云:飞散百和之香,流五云之华,以观飞天真人。
又曰:四极真人主却庶籍,常炒噬真之车,校人罪录。
又曰:九华真人治於南上宫中,校人功过善恶,三官列言。
又曰:天真皇人曰:诸天内音,自然王字,其大梵隐语。上帝命天真皇人,注解其正音,足以开度天人。
《登真隐诀》曰:昆仑瑶台,刊定真经之所也。上品居上清,拟帝皇之尊。中品处中道,皆公卿之位。下品居三元之末,并大夫之流。三真品经,各有条次。
又曰:三昧真人乘风云龙车,下卫斋戒之士。太素真人群始学者恶梦之法,金华真人刻大洞上经於天帝紫微宫玄琳玉殿东壁牖上,太虚真人说鸿鸟之经,太极真人诵王母之辞,典禁真人察人之善恶,妙行真人推劫会之数。
又曰:太极真人常以立春日日中会诸仙人於太极宫,刻玉简记仙名。至春分之日日中,昆仑瑶台,太素真人会诸仙人刊定真经也。昆仑瑶台是西母之宫,所谓西瑶上台,天真秘文尽在其中矣。太素真人治白水沙洲之上,定其真经也。至立夏日日中,上清五帝会诸仙於紫微宫,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。至夏至日日中,天上三官会於司命河候,校定万民罪福,增减年算。至立秋日日中,五岳诸真人诣中央黄房,定天下祀图灵药。至立冬日日中,阳台真人会集列仙,定新得道人,始入《名仙录》。至冬至日日中,诸仙诣万诸宫,东海青童君刻其仙录金书内字。凡学道之人常以夕半日中谢罪,罪名自除,克身归善,以求长生神仙。秋分之节,气处清虚,太和正日也。众真诸仙,是日听讼,又刺奸吏,及部内诸仙官并糺奏在处道士之功过及含生有罪应死生者,故《仙忌真记》曰:"子欲昇天慎秋分,罪无大小皆上闻。"此朱火丹陵宫仲阳先生之要言也。又云:此辞出《列纪》,是青童君迷古真人之言,以传龚氏,言罪福纤介刻于丹城之籍也,伏匿之,善恶阴德之细功无不缕陈也。
又曰:上真人之道有七:弟一太上郁仪奔日文,二太上结邻奔月章,三太上八素奔辰章,四太微飞天上经,五高上太洞真经,六金阙灵书紫文,七九真中经也。上真之位为诸天帝,行则三七色节,万真前导。中真之道有六:大丹隐书、九真玄文、太上金策、方诸上经、三皇内文、紫书诀录。中真之位,上清卿相之列也,紫毛持节,玉帝参辕。下真之道有八:上清粕变、隐地八术、玄皇玉书、神州洞经、紫庭中方、降录黄道、素奏中章、上元玉书。下真之位,上清大夫之流,五色节旄,飞行倒景。
又曰:有得见圣列纪者,玄录书名,奏之上清,位为仙卿。若能行金阙真事,则拜为大夫。此谓列纪重於紫文也。既见之,非真授珮而己,谓知其中经目之轻重,求道之梯级,依此寻学,故胜於守紫文之单事也。
《上皇玉录》曰:二十四真人,有珮玉录以行山川者,则河海上神奉迎启道。
《灵宝隐书》曰:中极真人主却庶籍;九华真人主九幽之下,宿对生死;太元真人授天之符,度长夜之魂;太极真人治赤城玉洞之府,司校大山死生之录;三元真人主紫微行道。
《赤书玉诀经》曰:凡月十四日,上帝真皇敕太一使者,下与北酆都伯使者同行天地,司察人神功过深浅,列言上官。又敕太一天神使者,下与三官司察天人善恶列言也。又遣九部刺奸,周行五岳三宫水府,条正鬼事,司人功过,列言上天。
《白羽经》曰:太真丈人登白鸾之车,驾黑凤於九源,自天己下,莫不范德。又太极真人有仙真相好者,要在慈心触物,以辅相好,然后得仙矣。不能忍性,则仙相败矣。故修道会真,必以精思为本神为本存,神入观克以静念为先。
《太劫经》曰:上景真人将天下力士元洪水母决逆万川。
《海空经》曰:何监者,天人之隐名,处玉楼之上列真仙之馆。又高真者,体有真气,玉眸诜诜。
《南真传》曰:昨与叔申诣清虚宫,校定真仙得失之事,近顿除落四十七人,复上三人耳。内明真正乃良材也。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绛台,中间为道,故以道之左右置台阙者,以何非常之气,真人往来者。
《太上正法经》曰:九真者,九天之真气凝而成也。上、中、下三真生於太清,是元始之澄气也。各置宫室次弟,上清宫卫之官,太上天道君,万真之主也。居玉殿,造上帝之章,以为宝经,於玉清宫中,以度后学得真之士。
《三元品戒经》曰:紫微宫有延生之仪格。又云,赤帝玉司君玉景度治南方朱阳之台,总统上真之士。
景林真人曰:勤感累世,念真期灵,皇鉴其用思太极,注名玉礼,於是细书紫虚之宫,朱书东华之閤,刻名上清,丹文锦籍。
《空洞灵章》曰:真人弹云璈,吹九凤之箫,神州之笙,其音逸乡,流激千寻。
《后圣列纪》曰:上清金阙后圣君少好道,乐真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宫,赐紫蕊刚丹凤玺,得在上清中游太极,下治诸天,封掌兆民。
《仙志》曰:凡修行太一之事,真人之道不得有所拜,但心拜而己,不形屈也。思真行道,通而无穷,显验应期,登真必速也。
《黑录上篇》曰:圣真仙者,其行道德,俱宗太玄。
《戒文经》曰:太上真人居仙府中,世人得仙者皆先过此。
《自然玉字经》曰:粕宝林中有上真之游圃,真人之戏园。
《太霄琅书》曰:元皇玉灵之胄,位登太真,理二仪於玄圃,掌玉录於万仙,总地司於五岳,领上真於三关,上统无涯,下摄洞源,自天以下,莫不咸隶。
又曰:太素三元君,禀灵和玉晨上气,故结生虚无,含章秀景,机洞妙无,神齐广晖,道周九玄,呼吸未兆,触物对应,太上之凝结也。
《太上四明玉经》曰:真仙之道,以耳目为主,淫色则目暗,广爱则耳闭,此二病从中来而外奔也。非复有他,今令其聪明益易耳。但不为之,当洗心绝念,放弃淫贪,所谓严其始矣。保利双阙,启彻九门,朝液泥丸,别为上真,视彻甚远,听於绝响,此真仙之高,不但明耳目而己。
《三洞珠囊》曰:高上玉清刻石隐铭曰:丰都山在北,内有空洞,洞中有六宫,书创竖於宫北壁,制检群凶,不使横暴,生民学者得珮此刻石文,则北酆落名,南宫度命,为其真人。
《太平经》曰:后学得道,各有品阶,至于指极,圣真仙人。
《定真玉录经》曰:凡欲定心,当授上皇民籍定真玉录,此至要为学之先也。先能定心,仙名乃定,是三天正一,先生所珮,以定得仙之名。
《太上经》曰:玉清者,如玉坚不可毁,净不可污也。坚淳无变,秽累都尽,一而无杂,故名为真人。
《太上丹简》曰:凡学道居真人之位者,名入南宫。
《三五顺行经》曰:合德入道,号曰真人。太上遣四极真人,来迎授三天灵录之文於上清宫。
《上清八景经》曰:精思百日,真人降形也。
葛玄《五千文序》曰:精思远感而上远,则太上遣真人下授希策之旨。又云:静思期真,则众妙感会;内观形影,则神气长有;体洽道德,则百神震服。
《大洞雌一篇》曰:金姿曜於东华,玉形悦於帝门,神映五老,腾跃三元,顶负宝曜,浮游九晨,分形散景,位为上真。
《昇玄经》曰:惟须忠直,寻道求真,改恶从善,得为真人。
《三元玉检经》曰:岁庚寅九月九日甲辰,元始於上清宫告盟,授三元玉检,使付后学。有玄名应为上清真人者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六百六十一 ◎道部三
○真人下
《集仙录》曰:王母者,龟山金母也。西华至精之气,化而生金母,生而飞翔,处极阴元,位配西方,母养群品,所居宫阙在舂山昆仑之圃,阆风之苑,有城千里,楼十二,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。蓬发虎齿,非西母之真形,盖金方之神也。元始授以万天元统龟山九光之录,使制召万灵,统括众真,总诸天之羽仪,天帝朝宴之会,上清宝经,三洞玉书,凡所授度,咸所关预。黄帝在位,王母遣使乘白鹿集帝庭,授以地图。其后舜在位,遣使献白玉环及益地图,遂广黄帝九州为十二州,又遣献舜玉琯,吹之以和八风。
又《尚书帝验期》曰:王母之国在西荒。凡得道授书者,皆朝王母於昆仑之阙。王褒字子登,斋戒三月,王母授以琼花宝曜七晨素经。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,朝谒王母,求长生之道,王母授以玄真之经,又授宝书童散四方。洎周穆王驾鼋鼍鱼鳖为梁,以济弱水,而升昆仑玄圃阆苑之野,而会于王母,歌白云之谣,刻石纪迹于弇山之上而还。
汉武帝道好长生之道,元封元年,登嵩岳筑寻真之台,斋戒思道。王母于七月七日乘紫云之辇,驾九色斑龙,带天真之策,珮金刚灵玺、黄锦之服,金光奕奕,结飞云文授,戴天太真晨缨之冠,蹑方琼凤文之履,天姿奄蔼,真绝世之人也。下车,扶二侍女登床,东向而坐,命侍女取桃,以玉盘盛至七枚,四与帝食,母自食三。帝欲怀核种之,母曰:"此桃三千岁一实,中土地薄,种之不生。"问长生之道,母曰:"贱荣乐卑,自复佳尔。养性之道,理身之要,在不怠耳。欲长生者,先取诸身,坚守三一保灵根,青白分明適泥丸,三宫备卫在绛宫,黄庭戊己无流源。此所谓呼吸太和,保守自然,真要之道也。至若太上灵药,上帝之奇物也。下阴生重云妙草,皆神仙之药也。得上品者,后天而老,乃太上之所服,非中仙之所宝。其中品者,有得服之,后天而游,乃天真之所服,非下仙之所及。其次药有九丹金液、紫虹华英、太清九转五云之浆,玄霜缦些,腾跃三黄,东瀛白香,玄洲飞生,八石千芝,威喜九光,西流石胆,东沧青钱,高丘馀粮,积石琼田,太灵还丹,盛以金兰、长光绛草、云童飞于,此飞仙之所服,非地仙之所闻也。其下药,伏苓、昌蒲、巨胜、黄精之类,服之可以延年,虽不得长享无期,亦以身生光泽,得为地仙。求道者要先凭此阶,渐而能致远胜也,若能呼吸服御,保固神气,此上品自然之要道也。且夫一人之身,天付之以神,地付之以形,道付之以气,万物草木亦如之。身以道为本,岂可不养神固气以全尔形也?形神俱全,上圣所贵。王母命上元夫人出八会之书、五岳真图、五帝六甲灵飞之符,凡十二事以授帝,不能用其道而多所惑焉。后三祠王母复下降所授之书,置柏梁台上,为天灾所焚。李少君解形而去,巫蛊事起,帝愈悔恨。
又:大茅君盈南治句曲之山,元寿二年八月己酉,南岳真人赤君、西城王君方,诸葛青童并从王母降於茅盈之室。又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盈二弟茅固、茅衷太霄隐书。其后,紫云元君魏华存斋戒於阳落山隐元之台,王母与金阙圣君降於台中,乘八景之与,同诣清虚上宫,传玉清隐书四卷以授魏夫人。时太虚真人等歌太极歌,王母曰:"逍遥玄精际,万流无暂停。哀此去留会,劫尽天地倾。当寻无中景,不死亦不生。体被自然道,寂观合大冥。南岳挺真幹,玉映耀颖精。有任靡其事,虚心自授灵。嘉会绛河曲,相与乐未央。"王母复还龟台。
《三一经》曰:黄帝游灵台青城山绝岩之下,见天真皇人以苍玉为屋,黄玉为床,翠罗之帷,侍者皆天人。
又曰:高丘子,商时人也,好道,入六景山。积年,但读黄素道经服饵术。后服鸿丹,得陆仙,游行五岳。复饮金液,为中岳真人。
又曰:郭崇子,商时人也,彭真人弟子。尝山行,盗困崇,诸子弟欲追擒之,崇子曰:"纵去。"其盗后仕官,而崇子誉之,数数往。彼谢之曰:"我昔盗也,不可授大君子之誉。"遂自煞。后崇子得道,太极真人以为有煞人之罪,不得为真人。此为善之过,尚致人自毙,况为恶乎?
又曰:楚庄公时,市长宋莱子常洒扫一市。久时,有一乞食翁入市,经日行歌道中曰:"天庭发双华,山源彰阴邪。清晨案天马,来诣太真家。真人无奈隐,又以灭百魔。"常歌此乞食,市人无解此者,独莱子悟,疑其真人,然未全解其歌耳,遂师此翁而去。积十馀年,翁遂授以中仙之道。莱子今在中岳也。乞食翁者,西岳真人冯延寿,周宣王时人也。天庭,在两眉之下,是彻视之津梁,亦谓之华庭也。山源是鼻下,人中之本,侧在鼻下,小入谷中也。天马,手也。以手按鼻下,则杜绝百邪。
又曰:真人尹喜,周大夫也。为关令,少好学,善天文秘纬,鬼神尾馛匿其情状,瑰杰不检,荣戚不形於色。志怀逍遥,天性玄湛。忽登楼四望,见东极有紫气西迈,喜曰:"夫阳数度尽,九星度值,合岁月并,正应有异人过此。"乃斋戒扫道以俟之。及老子度关,喜先诫关吏曰:"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,勿听过,止以白之。"果至。吏白,愿少止。喜带印绶,设师事之礼,老子重辞之。喜曰:"愿为我着书,说大道之意,得奉而行焉。"於是着《道德经》上下二篇。喜於是俱去玄洲上卿
《苏林传》曰:林字子玄,濮阳曲水人也。父秀,含德隐曜,居於恒山。林少禀异操,至赵,师琴高先生,授炼气益命之道。又师华山仇先生,授还神之术,曰子真人也。当学真道,乃致林於涓子。未遂,告林真诀。先生曰:"必作地上真人,当先去三尸。"林后授紫阳真人道诀凡二百馀事。至子守玄丹洞房,三元真人旧标上焉。林为中岳真人。
《茅君传》曰:盈字叔申,咸阳人也。父祚,有三子,盈、固、衷也。盈少禀奇操,矫俗抗迈,不求闻达,不交非类。入恒山,读老易饵术,潜影在山中六年。精思念道,诚感密应,梦太玄玉女持玉劄而携之曰:"西城王君得真道,可为师。"明发,乃寻求至西城,斋戒三月,果见王君。盈乃叩头再拜,勤恳乞长生之术。乃得在西城,洞台之中,金玉上宫,亲侍旦夕,执巾屦之役。积十七年,专一不懈。复二年,王君命驾,造白玉龟山,谒王母於青琳宫,将盈同行。王君见西王母,稽首於前。盈乃叩头再拜,自陈於王母前,得治身之要道。行其事归家数十年,以汉元帝时,天官下迎来渡江东治句曲山。於是天皇大帝遣授黄金紫玉,策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,司命神君,仗紫毛之节,十绝灵幡,巾藕华冠,绣羽紫帔,於飞群,斑龙与素,虎軿曲晨,宝盖琼帷,缘宝执神,流火双珠,月明锦旌,白羽玄千,金锺玉磬,紫林之腴,玉浆金甖,治赤城山玉洞之府,上编上清,下宴太极,封掌吴越,司校太山死生录,朝籍众真,定策金名,领首骚道,试校群仙。时茅君弟吏二千石,当之官,乡人多送之。茅君亦在座,曰:"余亦有职,某月日当之官。"宾客曰:"愿奉送茅君。"言不须有所损费,吾有以供帐。至期大作宴会,皆青缣,帷幄,下铺皇百毡,奇馔异果,罗列妓乐,合奏闻数里,从者千馀人。文吏则朱衣素带,武吏则戎备曜日,茅君乃登羽盖车去。以晋兴宁三年七月四日夜,初降杨君家,着青锦绣裙,紫毛帔巾芙蓉冠。侍从七人入户,一人执紫毛节,一人执十绝幡,一人带绿章囊,一人握流金铃,三人奉白牙箱并朱衣。以后数数来降,弟子迎候。仙人李遵撰传,光显于世间也。
《三洞珠囊》曰:王褒字子登,前汉王陵七世孙。服青精饭,趋步峻峰如飞鸟,无津梁直度积水。又服云碧晨飞丹腴,视见甚远。太上大道君遗遣正一左玄执盖郎封玮音,赐王君素明琼玗、丹绂绵旌,号清虚真人。
《真诰》曰:赤松子,黄帝时雨师,号太极真人。
又曰:九疑真人韩伟远,昔师中岳宋德玄。德玄者,周宣王时人也,服灵飞六甲得道,能远行,数变隐,得玄灵之道。今在嵩山。伟远久而随得其道,九疑真人。
又曰:斐玄仁,右扶凤阳夏人也,汉文帝二年始生焉。斐君得道,将入室,弟子邓云亦得道,将邓登太华山,入西洞玄石室中。积三十二年,忽见五老人赐斐君神芝之术,亦号清虚真人。
又曰:中岳真人王仲甫,少好仙道,常吸引二景及餐霞法。四十馀年,都不觉益,其子亦服之,十八年仙去。后南真人忽降仲甫家而教之曰:"子朏众亏减,津液不注,虽接真景以餐霞,故未为身益。"仲甫遂因药治病,兼修真道。又积年方成。今在玄洲授书,为中岳真人,领九玄之司。
又曰:范伯慈,桂阳人也,家本事俗,忽得狂病,经年不愈。闻沈道士治病多验,乃弃家求疗。五十日病愈。后入天目山,饵胡麻,精思十七年。又服丹砂得道,为玄一真人。
又曰:许谧字思玄,一名穆。晋简文皇帝以为护军长史,虽外混俗务,而内修真学,得为上清真人。
又曰: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,南岳魏夫人,玉清虚弟子,名华存,杨司命之师也。任城人,晋司徒文康公魏舒之女,年二十四,適南阳刘幼彦。幼彦为汲县修武,夫人斋戒念道,入室百日。十二月夜半,青童君及王君四真人同降,授上经三十一卷。至洛阳乱,夫人渡江居豫章,随於璞往江州安城郡,因居彼。年八十三,以成帝咸和九年,青童清虚又降,授剑解之道,称疾隐化,乘飚车往洛阳山。明日,有四十七真人降,教道法。积十六年,西母与金阙南极同降迎夫人,北诣上清宫玉阙下,授神凤章龙,衣虎带,丹飞裙,十绝华幡,流金火铃,九盖芝軿,九色之节,双珠月明,神虎之符,锦旗虎旌,给西华玉女,八景飞与,玄景九龙。又授扶桑大帝君玉劄金文,位为紫虚元君,领上真司命,主诸学道,死生图籍,摄御三官,关校罪考。文授金阙圣君青琼板丹录文,位为南岳夫人,给曲晨飞盖,治天台大霍山洞台中。下训奉道教授当为真仙者。一月再登玉清,三登大素,四谒玉晨,遨宴扶桑,仰招天真,总括神录,刊书九天,佐命东华,叶翼帝晨,飞步太霞,参辔九虚,以兴宁中降阳君。又授许掾上经。自此后,数数来降也。王清虚令弟子范邈作内传显于世也。
又曰:紫清上宫九华安真妃,晋兴宁三年,年十三四,着云锦裙,上丹下青,腰丝绣带,右带系十余小铃,铃子青色,又黄色相间,左带玉珮,指着金钚,白珠约臂,作髻在顶中,馀发垂至腰。一侍女,朱衣带青章,囊长尺馀,以盛书,书可十馀卷,白玉检囊,口上刻字,玉清神虚内真紫元丹章。一侍女赤衣,捧白玉箱,绛带络之,年并十七八。自此后数数来降,授书作诗。
《真人传》曰:马明生者,齐国临淄人也。本姓帛,名和,字君贤。为县吏捕贼所伤,遇太真元君,与药即愈。随至太山石室中,金床玉几,珍物奇伟,人迹所不能及。事之勤亦至矣,太真乃授以长生之方,曰:"我所授服太和自然龙胎之体,適所以授三天真人,不可以教始学者。"后随安期先生服饵仙去,为真人。斐真人弟子三十四人,其十八人学真道,馀学仙道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六百六十二 ◎道部四
○天仙
《天仙品》曰:飞行云中,神化轻举,以为天仙,亦云飞仙。
《神仙众真戒经》曰:大方诸山,对会稽之东,上有天仙宫室,金玉杂为栋宇。
《金根经》曰:天阙上有层楼玉台,主众仙出入之所也。
《玉清刻石隐铭》曰:珮玉帝隐文者得,为上仙。
《戒文经》曰:天西北有仙堂。差次职署则度名。着九宫五斗仙府。中天上有东西南北及中央也。皆有石城。应其方位。百官曹局。皆纪在中列纪。
《后圣列纪》曰:若斗中有玄玉录籍者,皆为上仙。
《登真隐诀》曰:三清九宫,并有僚属,例左胜於右。其高总称曰道君,次真人、真公、真卿。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,官位甚多也。女真则称元君夫人,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。夫人亦随仙之大小,男女皆取所治处,以为署号,并有左右。凡称太上者,皆一宫之所尊。又有太清右仙公,蓬莱左仙公,太极仙侯,真伯仙监、仙郎、仙扶。
《皇民谱录》曰:自三象明曜己来,至於累亿劫会,天地成败,非可胜载。数极唐尧,是为小劫。丁亥之后,甲申之年,阳九百六之气离合,壬辰之始,数有九周。至庚子之年,赤星见於东方,白彗见於月窟。唐尧之后四十六丁亥,是小劫之周;又五十五丁亥,至壬辰癸巳,是大劫之周也。六合冥一,二道盈亏,时运周劫,始转一仙阶。
《金根下经》曰:有学仙品日进叙退降簿录,侍仙玉晨之典祀。
《集仙录》曰:后汉南阳公主降驸马都尉王咸。公主素尚至道,属汉末乱离,谓咸曰:"但当自保,必可延生。若碌碌随时,与世进退,恐不免乖离之苦,奔迫之患也。"咸黾勉世利,未从其言。公主遂入华阴山长往。咸入山追之,无见。忽於岭上见朱履一双,前取之,化为石,谓其山为公主峰。
又曰:张正礼,汉末在衡山学道,服黄精,授西城君虹茎觿。患药之难得,至广州为道士,遂得内外洞彻砂,兼修守一之法。仙去。
《真诰》曰:章震,南郡人,少学经昼,周幽王时人,而常叹曰:"人生世间,日失一日,去生转远。"乃着道书百馀篇。精於五行,演其微妙,以养性治病为旨。后入崆峒山仙去。
又曰:王远字方平,东海人。举孝廉,除郎中,累迁至中散大夫,博学,尤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,逆知天下盛衰之期。汉桓帝词位,闻之,连诏不出,使郡国逼载以至京师,但低头闭口不答诏。乃题宫门板四百馀字,皆说方来。帝恶之,归乡里。同郡故太尉公陈耽为方平驾道室,旦夕事之。方平在耽家四十馀年,后语耽云:"吾当去,明日日中发。"至明日,果卒。耽知仙去,曰:"先生舍我矣。"
又曰:严青,会稽人,家贫,常於山中作炭。忽有一人与青语,不知其异人也。临别,以一卷书与青,曰:"汝得长生,故以相授,当以洁器盛之,置于高处。"青授之。后得其术,入霍山仙去。
又曰:张陵字辅汉,沛国丰人也。本大儒,晚学长生之道,得九鼎丹经。闻蜀中多名山,乃入鸣鹄山,着道书二十馀篇。仙去。
又曰:赵广信,阳城人。魏末来渡江,入剡小白山中学道,授左慈玄中之道,并彻视法。如此积年,周行郡国,或卖药,人莫知也。多来都下市丹砂,作九华丹。仙去。
又曰:郭景世,晋初学道於庐江灊山中,授孟德然口诀,兼服胡麻玄丹,仙去矣。
又曰:赵伯威,东郡人也,少学於邯郸张先生。晚在中岳,授玉珮金珰经。道成,仙去。主仙籍,并记学道者。
又曰:李方回,晋武帝时人也。学道在华山,授管成子蒸丹饵术法。又授苏门周寿陵丹霞之法。五十年精心内视,仙去。
又曰:李修着书四十篇,名曰《道源》。其书曰:"弱能制强,阴能蔽阳。常若临深履危,御奔乘朽,长生之道也。"年四百岁,颜色不衰。后仙去。
刘向《列仙传》曰:马师皇者,黄帝马师。后数有病,龙出於水治之。一旦仙去。
又曰:王子乔,周灵王太子晋也,好吹笙作凤鸣。浮丘公接上嵩山,三十馀年仙去。
葛洪《神仙传》曰:苏仙公名林,字子玄,周武王时人也,家濮阳曲水。林少孤,以仁孝闻。贫,常自牧牛得道。母食思鲊,仙公以匕著置器中,携钱去即以鲊至。母曰:"便县有鱼,去此百馀里,汝欺我哉!"仙公跪曰:"不妄。"明日舅至,云昨见仙公便县市鲊。母方骇其神异。后仙去。有白鹤来上郡城东北楼,以爪画楼板,似漆书,云城郭是,却蜀非。于今仙公故弟犹在。丁令威亦如此。
又曰:沈文泰者,九疑人,得红泉神丹法,去土符还年之道,服之甚效。欲之昆仑,留息积年,以传李文渊曰:"土符不去,服药行道尾嫳也。"文渊遂授其秘要,后亦仙去。令以竹根汁煮丹及黄神去三尸法。
又曰:沈羲,吴郡人,学道於蜀,能治病救人,甚有恩德。后遇羽衣侍节人,以白玉版青玉丹书授羲,羲不能读。须臾大雾,雾解,失其人。羲还,后仙去。
又曰:陈安世,京兆人,为灌叔本佣,禀性慈仁。叔本好道,有二道人托为书生,从叔本游,以观试之。叔本不知其异人也,久而益怠。书生乃问安世曰:"尔好道否?"曰:"无缘知之。"曰:"审好道,明日早会道北大树下。"安世承言,早往,无所见。曰:"书生诈我哉?"三期,安世辄早至,乃以药授安世,后仙去。
又曰:吴睦,长安人,少为县吏,堂局枉克人。民讼之,睦逃去,入山林。饥累日,行至石室,遇孙先生,令学种黍及胡麻,扫除驱使。经四年,先生遂授其道,后服丹仙去。
又曰:董威辇,不知何许人,晋武帝末,在洛阳白社中,寝息土上。衣服蓝缕,常吞一石子,经日不食。或市乞佣作,人或往观之,亦不与言。时或着诗,莫知所终。
又曰:萧史,秦缪公时人,善吹箫,能致孔雀白鹄。公女字弄玉,好之,以妻焉。遂教弄玉作凤鸣,居十数年,凤凰来止,公为作凤台,夫妇止其上,数年仙去。故秦人为作凤女祠雍宫,世有箫声。
又曰:河上公,莫知姓名也。汉孝景时,结草菴於河上。帝读老子经,茎好其言,有所不解,闻公以问之。以素书二卷与帝曰:"读此析疑,勿示於非人。"公后仙去。
又曰:黄子阳少知长生之道,隐博落山中九十馀年,但食桃,饮石泉。后逢司马季主。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,遂度世仙去。
又曰:王生,阳城人,居壶谷中,不知时。汉武帝登嵩山,东方朔等从,忽见一神人,长丈馀。帝礼而问之,曰:"其九疑山人也,闻中岳有石菖蒲,一寸九节,食可长生,故来彩之。"忽失神人。帝遂彩服之。帝性热烦闷不快,从官皆服,皆能迟久。惟王生闻神人教服,遂彩食之,仙去。
又曰:刘根字君安,京兆长安人。少明五经,汉武帝时人也。入嵩山石室峻绝之处。尝曰:"上药有九转还丹,太一金液,次有云母雄黄之属,亦可长生。次乃草木之药,能治病益气。上可数百岁,下即全其所禀而己。必欲长生,即先定心志,除嗜欲,乃可授神方五色篇。"根后入鸡头山,仙去。
又曰:阴长生,新野人,后汉阴皇后之属籍也。少居富贵,不好荣利。知马明生得度世之术,乃求寻之,遂相见,执御者之礼事之,十馀年不懈。明生曰:"子真得道矣。"乃入青城山,授以太清神丹经,告别,后於平都山仙去。
《风俗通》曰:汉明帝时,尚书郎王乔为叶令。月朔,常诣朝堂。明帝知其来而无车骑,密令太史候望。言其临至时,常有双凫从东南飞来。使因见凫,举罗得一舄,使尚方识之,乃四年所赐尚书官履也。每朝,叶门下鼓不击自鸣,闻于京师。后天上乃下一玉棺於厅前,乔曰:"天帝召我。"沐浴寝其中,盖便上覆,葬於城东,土自成坟。百姓为立祠,号叶君祠。
《三洞珠囊》曰:壸公谢元,历阳人,卖药於市,不二价,治病皆愈。语人曰:"服此药,必吐某物,某日当愈。"事无不效。日收钱数万,施市内贫乏饥冻者。费长房为市令,知其人。后诣公,公携长房去,授以治病之术,令还。壸公后仙去。戴公柏有太微黄书十馀卷,即壶公之师也。
又曰:乐子长,齐人也,少好道,到霍林山,服巨胜赤松散,方去仙。
又曰:卫叔卿,中山人,服云母。子度世入山见父,叔卿语曰:"吾齐书室西北墉大柱下,有玉函,中有书,取而按合服之。"度世归,果如言。饵五色云母,仙去。
又曰:魏伯阳者,吴人也。好道不仕,封己养高,后入山,饵神丹,仙去。撰《参同契》,其说以周易爻象论作丹之意,而世不知神丹之事,多作阴阳注之,殊失其旨。
又曰:尹轨,字公度,太原人。博极群书,晚乃学道,常服黄精,年百馀岁,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,未尝不效。入太和山,仙去。
又曰:东郭延年者,山阳人也。服灵飞散,能在闇室中夜书。又身生光,远照小物,见其彩色。一旦,数十人乘虎豹来迎之,延年遂诣昆仑山,仙去。
又曰:王真,上党人,七十九乃学道,徐行若飞,有兼人之力。壅椽节事真十馀年,真以蒸丹小饵法授之,容常不衰。乡人计真之年,以四百馀岁。后登女几山,仙去。
又曰:平中节,河东人,晋真羯胡乱华,遂隐苍梧山,授宋君存心之道。积四十五年,精思不懈,体有真气,后仙去。
又曰:葛玄善於奕幻,拙於用身。初在长山,近入盖竹,亦能乘虎使鬼,但未得授职耳。常与谢稚坚、黄子阳、郭声子相随也。葛玄是抱朴子从祖,即郑思远之师也。时人莫测所处,传言东海中仙人寄书,呼为仙公。
又曰:鲁妙典者,九疑山女道士也。生而好道,忽谓母曰:"人之上寿,所传得者稀。喜乐悲哀,日以相害,况埋没真性,混于流俗乎?"有道士过其门,授以《大洞黄庭经》谓曰:"所患人不能知,知不能修,修不能精,精不能久。不惟有玄科之责,亦将苦报无穷也。"妙典奉其言,入九疑山,累有魔试,介特不挠。山上一石盆中有泉,用之不竭。又有大铁臼,不知何处来。今并在山中石坛上,宛然有仙履迹,及古镜一,广三尺,古钟一,形如偃月,在无为观中。妙典后仙去。
又曰:谢自然,女道士也,果州人。词气高异,其家在大方山下,顶有古象老君,其形自然。因拜礼,不愿下山。母从之,乃迁居山顶。自此常诵《道德经》、《黄庭内篇》,於开元观授紫虚宝录,於金泉山居之。山有石坛,烟箩修竹。一十三年,昼夜不寐,两膝上忽有印,似小於人间官印,四壖若朱,有古篆六字,粲如白玉。忽於金泉道场有云气遮匝,一川散漫弥久。仙去。其《金泉碑略》曰:天上有白玉堂,壁上列高仙、真仙之名,如人间壁记。时有朱书注其字下曰:降世为某官某职。又自然所居堂东壁上书数字,皆道德之意,真迹有焉。
又曰:王奉仙,宣州当涂县民家女也。得其道,尝以忠孝正直之道,清净俭约之言,修身密行之要训于人,故远近瞻仰,金玉委前,弃而不顾。后入洞庭山,无疾而化。有云鹤异香之瑞,仙去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